內容來自YAHOO新聞

把「學費訂價」和「招生條件」的權力還給學校,才能徹底解決課綱爭議

課綱爭議的核心在教育部,套句某反課綱學生對父母的嗆聲:教育部這個單位「對台灣究竟做了什麼貢獻?」教育部又為何要制訂課綱?本文就要來回答這兩個問題。

「一分錢一分貨」,這是市場顛撲不破的真理。但在台灣的教育領域,卻是一般產品比高質產品還貴。以台大來說,各學院學雜費從2萬6千元至4萬元不等,一般私立大學的學雜費則比台大還貴。然而沒有人會認為台大提供的教學品質,和一般私立大學相同。這種「高品質產品比一般產品便宜」的反常現象,正是教育部價格管制的結果。

早年公、私立大學學雜費,皆由教育部統一制訂,近年來表面上雖允許各大學可自主調整,但實際上卻是由各校提出申請,經過教育部「學雜費審議小組」同意後,才拍板定案。也就是說,各大學其實對自己所收的學雜費,只有「建議權」而沒有「決定權」,真正能決定各大學收多少學雜費的,仍是教育部。

價格管制的第一個結果,就是由納稅人來承擔成本。如果讓各校自主決定收費,市場競爭的結果,像台大之類的高質大學,收費一定會比一般大學要高。因為提供高品質的教育須高成本的投入,學校只有向消費者(學生)收取高價才能彌補。

但教育部的價格管制,卻是讓高質大學比一般大學收費低。然而高質大學的高成本投入可沒有因此減少,這當中的入不敷出就由稅收彌補。

以台大來說,學雜費占其收入比重約12%, 政府補助就占絕大部份。這無異是納稅人出錢補貼那些上台大的人(包括以前的筆者在內)。這些納稅人,有些是未讀大學就出來工作的工人,有些是白手起家的小老闆,這些人繳稅讓那些會讀書考試的人上台大,接受較好的教育,之後拿到文憑,賺比一般人更高的收入,這就是教育部價格管制的結果。

價格管制的第二個結果,就是高質學校學生供不應求,一般學校學生供過於求。品質較好的學校收費較低,一般學校收費較高,每個人當然搶著擠好學校。於是學生們擠破頭要上台政清交,一般學校則因招生不足而有關門之虞。

價格管制也意味學生在各校間的分配,不再是透過市場價格-也就是學雜費,而是由教育部來決定。一方面教育部制訂了詳盡的各校招生數量規定,另一方面就用聯招的方式,各校統一考試,按學生成績來分配。

既然是各校聯合統一考試,試題內容當然要有統一標準,於是就要有一個統一內容的教科書,所以教育部才要制訂課綱,教科書內容就按此大綱來撰寫-這才是課綱問題的根源。

按成績分發的聯招,是否能找到各校真正想收的學生?在半導體界,可沒見到台積電、聯電等公司, 也用聯招這種統一考試、按成績分發的方式來徵人。每間公司想要什麼人才,自己開出條件,應徵者願者上鉤。但台灣的大學想收學生,只能由教育部的聯招考試成 績來篩選。而聯招考試的內容,也是來自教育部事先規定內容的教科書。

假如政府也用這種方式來分配半導體人才,今天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不可能有今日成就。可教育部對學生在各大學間的分配,用的正是這種計畫經濟的模式,當今台灣最好的大學台大,在世界的排名滑落,豈是偶然現象?

若大學可以自主招生,它們可自己決定要收哪種類型的學生。如A大學只考英、數,B大學只考國、史、地,各大學會根據自己的特色,篩選它們想要的學生,就如各公司會根據自己的特色,徵求不同專長的勞工一樣,根本不用教育部插手。

從學雜費的價格管制,再到搞聯招、訂課綱,無非是在增加教育部官員的權力,好讓他們繼續干預市場。與其反課綱,不如反教育部對大學的價格管制,把訂價與招生的權利還給各個大學,這才是徹底解決所謂課綱爭議的辦法。

【更多報導】一個四年級老總看反課綱:高中生嗆爸「做了什麼貢獻?」真是年度經典句
※本文由商業周刊網站授權刊載,未經同意禁止轉載。

■ 新聞專輯╱課綱微調掀爭議























arrow
arrow

    vbio2af64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